常德市科学技术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03-08 14:37 来源:常德市科学技术局
阅读次数:
字号:【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科技局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紧紧围绕省“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市“六大专项行动”,全市科技系统扎实作为,全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科技工作稳中有进,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全年,规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研发费用133.55亿元、增长14.25%;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达13.63亿元、增长44%;全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277家,净增568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614家,净增13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552.59亿元,占GDP比重12.93%;新获批国家级创新平台3家、省级创新平台14家,国、省级创新平台总数达101家;在全省首批开展知识价值信用贷风险补偿改革,为企业提供科技金融贷款4.4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93.81亿元,合同件数达1736件;与西安交大、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开展了一系列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被《湖南日报》头版头条专题推介。2022年湖南省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科技潇湘石门行”在常德石门成功举办。市科技局被评为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先进单位、2022年湖南省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组织单位,获得2022年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津市科技局获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高位推进,科创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一是领导更加重视。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科技工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了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并审议了贯彻实施《湖南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暨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情况。二是重点更加突出。出台了《常德市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常德市“十四五”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常德市动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规范性文件,明确以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研发投入提升为重点推进科技工作。三是调度更加有力。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科技重点工作任务,多次赴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统计局衔接;加强科技、发改、科技、工信、财政、统计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建立了区县市科技创新指标月报制度,对重点考核指标实行月监测、月通报、月调度。

(二)优化服务,科创主体培育量质齐升

一是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结合全省“送解优”行动部署,在全市科技系统开展“三送三促”大走访活动,发放《科技政策问答》2000多册,实地解决技术难题150多个。指导企业申报研发投入奖补,为180家企业争取奖补资金3967.33万元。大幅增加高新技术企业补助资金,为高企发放奖补资金1680万元。常德高新区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二是全面开展培训指导。组织科技、税务、工信等部门专家就科技惠企政策开展专题培训,累计1400多家企业接受培训。组织推荐了40家企业参加全省创新创业大赛,共有17家企业获奖,其中宝特瑞能获省级二等奖1项,中泰特种装备获国家优秀奖。推进本土科技企业孵化,全市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拥有在孵企业419家,毕业企业106家。三是全面升级金融服务。在全省首批开展知识价值信用贷风险补偿改革,建立实际入池资金3500万元,风险池资金市、县联动,全市覆盖。7月14日举办了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首批签约仪式,1-11月,共发放科技贷款4.4亿元,其中94家科技型企业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2.9亿元,45家企业获得科技担保贷款1.5亿元。瑭桥科技、大度新材料等一批科技型企业获得无抵押无担保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解决了原材料上涨、担保抵押达限、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研发投入稳步增加,经营收入逆势上涨。

(三)强化引导,科创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强化申报认定。今年临澧、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德创工坊”成功认定国家级众创空间,我市国家级众创空间实现“零”突破,同时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5家、科普基地6家。目前拥有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01家。二是明确培育重点。推动新合新“湖南省激素类药物及中间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家省级研发平台提质升级,选取了22家创新平台纳入常德市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清单进行重点培育。湖南文理学院被省科技厅纳为“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单位上报科技部。三是优化区域布局。依托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常德分市场多次举办创新型县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培训。常德高新区获批省级高技术转化应用产业示范基地,桃源高新区被评为湖南省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先进园区,武陵区跻身全国创新百强区。积极支持安乡工业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区,目前已通过省厅评审答辩。指导临澧、澧县做好国家级创新型县(市)申报准备工作,协同推进县域科技创新。

(四)精准对接,科技成果转化亮点纷呈

一是积极对接大院大所。主动对接西安交大、中开院、中南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组织开展成果转化对接活动20多场次,116多家企业签署产学研协议162项。振宇市长、谭丁副市长多次赴中南大学就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合作进行对接洽谈。津市与湖南工商大学、武陵区与湖南文理学院先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二是积极统筹产业发展。聚焦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编制了《常德市“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助推常德新材料产业创新、引领和集聚发展,常德市新型储能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常德经开区正式成立。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成效获《湖南日报》头版推介。三是积极推进成果落地转化。常德市-西安交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暨科技招商项目签约仪式,13个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现场签约。聚焦重点产业成果转化,组织赴西安专程洽谈产学研合作和招商引资,牵头招引中科光电、普盛新材料等3个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常德,项目投资4.7亿元。

(五)聚焦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卓有成效

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常德入选湖南省“科技创新项目”的8个项目,1-11月已完成项目投资1.79亿元,完成研发经费投入0.4亿元,完成进度均超过全年目标。指导企业申报国省级项目支持,醇健制药获批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项目立项、安乡汉创获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康普药业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是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中联重科突破万吨米塔机关键核心技术,推出万吨米塔机W12000-450。醇健制药已完成地屈孕酮原料药小试工艺,正在进行原料药公斤级放大研究和地屈孕酮片的小试处方工艺研究。我市今年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领域申报发明专利已超过1000件,占全市申报量的50%以上。三是加大工作协同力度。市县协同联动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定期调度,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问题。针对产业共性技术难题,着力推动企业和高校、院所协同开展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建设了液压油缸研究中心、智能材料与传感研究中心、热处理联合研究中心、磁性材料研究中心等一批产业共性技术难题研发平台。

(六)外引内培,创新人才集聚效益凸显

一是强化外部人才合作。依托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常德分市场对接省内外高端人才,邀请西安交大钱学森学院杨森副院长团队来常,对新材料和智能制造产业200多家重点企业开展技术调研,达成合作协议116项。邀请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来常,针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需求,走访企业16家,解决企业技术需求32项。二是强化本地人才培育。积极对接省科技厅“三尖”创新人才工程项目,今年成功获批省创新人才团队项目3项、“三尖”人才项目3项、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项目11项。湘佳牧业被批准设立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三是强化基层人才支撑。今年新选派了39名个人、11个团队作为市级农业科技特派员,现有省市县三级农业科技特派员298名,科技专家服务团成员742名,9个区县市共建立科技专家服务团示范基地67个,为基层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服务。特派员朱传霞示范推广油菜薹新品种1000亩,销售油菜薹100多万公斤,为派驻村合作社增收500多万元。安乡县获评2021年度省级优秀科技专家服务团,临澧县科技特派员工作获《湖南日报》市州头版推介。

(七)改革创新,科技管理运行规范高效

一是深化科技项目管理改革。修订出台了《常德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常德市科研诚信管理工作规程》等规范性文件,为针对性解决科技项目存在一定随意性、项目安排“小散乱”等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出台了《常德市科研诚信管理工作规程》,建立覆盖科研活动全过程的科研诚信监督体系和科研诚信异常名录。二是全面优化涉企服务。在项目申报上,实行申报“不见面、零纸张”。在项目评审上,对中联建起公司等项目推进有力的单位免予答辩奖励。“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服务时限、办事环节实现“双减”,对外国人来华许可实行“一件事一次办”,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三是加强新时代科学普及工作。充分发挥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统筹推进科普工作。2022年湖南省科技活动周启动式暨“科技潇湘石门行”活动在常德石门成功启动。推荐5名选手参加湖南省科普讲解大赛,其中1名晋级国赛,4名选手获优胜奖。

(八)廉洁高效,机关党建工作扎实开展

一是切实抓好理论学习。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党员干部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组织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14次,督促党员领导干部上党课。成立了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开展了“重温老三篇、建功新时代”等主题的“读书分享会”。二是大力开展清廉机关建设。组织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拟制出台《常德市科技局建设清廉机关实施方案》《“清廉科技”行为规范10条》。局机关纪委每周不定时对机关工作人员上下班纪律开展督查,并在每月工作例会通报。三是组织开展“双述双评”活动。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8名,优秀党务工作者4名。组织开展“以考促学”活动2次。

二、2023年工作思路

市科技局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方向,紧紧围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全力推进“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和“六大专项行动”,以创新主体培育为中心,以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强化人才支撑、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环境为支撑,务实求新,克难奋进,为建设现代化新常德贡献科技力量。

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130亿元(快报数)。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到2.48%。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00家。新增科技创新平台10家。组织全市企业对接大院大所,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170项。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20亿元。争取获得省政府科技创新工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市委市政府绩效考核先进单位。

(一)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推进科技强市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谋深谋实常德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坚持创新在现代化新常德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加强科技工作汇报衔接,争取上级领导重视。理顺科技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强化重点科技工作统筹调度。二是构建“大科技”格局。全力整合科技创新要素,在研发投入纳统、高新园区提质、科技型企业培育、科研诚信管理等综合性工作上进一步强化协同联动,共同谋划推进。与教育、财政、工信、统计等部门开展工作对接,努力形成全市科技系统内部协同、市县科技部门对上协同、市直县直部门相互协同和上下政策配套落实协同的“大科技”工作格局。三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组织办好创新创业大赛等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良好创新机制。让更多的科技资源向产业园区、八大产业下沉,形成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投入创新的浓厚氛围。

(二)着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

一是促进创新主体量质齐升。加强科小和高企动态管理和分类支持,建立“十佳高新技术企业”、“十强科技创新领军型企业”光荣榜,指导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联盟,通过奖励激励引导培育科技型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联合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研发“专精特新”产品,引导科技型企业逐步提高研发投入比例。二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紧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重点抓好氢能利用及高压气态储运关键技术等“十大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以“揭榜挂帅”和科技重大专项方式精准部署一批技术攻关项目,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科技型企业。三是强化政策奖励激励。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引导企业投入创新,引导、集聚政府和市场资源支持创新创业,切实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对之前参加国省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的企业和项目做好后续跟踪服务,在项目申报、政策激励等环节重点支持培育。服务指导企业申报各类财政扶持资金,重点加大省研发奖补资金申报跟踪服务力度,力争企业研发奖补政策应享尽享。

(三)着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一是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对接省“四大实验室”布局,围绕常德特色优势产业,依托农科院、省棉科所等科研院所积极承建区域创新分中心。推动临澧县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加快高新园区提质升级,实现省级高新区区县市全覆盖。加大研发平台建设力度,围绕八大产业,申报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提升创新平台质效。抓好高新园区管理,将园区科技创新指标情况纳入所属区县市年度绩效考核内容,提升高新园区创新质效。加强现有创新平台绩效考核管理,提升创新平台实际运行效能。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依托优势学科组建研发机构,建立市级研发平台培育库,重点遴选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提质培育。强化孵化器建设管理,确保省级以上孵化器每年入孵企业30家以上,毕业企业达到5家以上。三是加大争资争项力度。加大对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支持参加创新赛事、承接重大研发项目。紧扣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四个方面”、省“动力支撑”“四大实验室”等重大建设方向,支持引导各类创新平台申报国、省级项目资金支持。

(四)着力转化科技创新成果

一是建立完善“两库”。建立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库、高校院所高价值创新成果库,推动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的精准匹配。加强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常德分市场、常德-西安交大协同创新院建设,提升配套服务水平,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一张网”成果转化机制。二是组织产学研合作对接。精准对接大院大所和常德籍院士专家,加快与中南大学、西安交大等大院大所项目合作及创新平台共建。举办产业链、园区、高校等系列科技成果转化专场活动4次以上,汇聚省内外技术成果、创新人才、科技金融等要素资源,打造常德特色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品牌。三是加快项目落地转化。市县联动,围绕我市新材料产业等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开展科技招商活动,紧盯高校院所已完成中试、进入市场的技术成果项目,招引一批“技术精、落地快、后劲足”的科技项目来常落地转化,做好成果转化项目配套服务保障,全年招引重大科技产业项目3项以上。

(五)着力引培科技创新人才

一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对接省“三尖”人才计划,对接加入“智汇潇湘”人才活动品牌,积极申报省创新人才、创新团队项目,培育1-2名国、省科技领军人才,培育3-5个企业科技创新团队。针对性走访部分常德籍院士,以院士为纽带,实行靶向引才、专家荐才、柔性引才,引进高层次产业人才。二是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完善科技专家服务团和农村、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基层创新人才支撑。围绕农业科技特派员赋能水稻、油菜、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建立特派员示范基地10个以上,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农业特派员专业优势,打造乡村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三是加大青年人才培育支持力度。扩大青年人才项目支持规模,鼓励科研项目团队吸纳更多青年人才参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创新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建立健全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研究创新的绩效评价制度,培育评选10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六)着力优化科技创新服务

一是深入开展走访调研。继续开展“送解优”和“三送三促”大走访活动,组织开展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提高科技政策知晓度,扎实落实各类科技政策,推动高企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涉企优惠政策落实落细,精准发力为科技企业减负。会同工信、税务等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科技惠企政策集中辅导培训,上门做好精准服务。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二是继续推进科普活动。建立全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办好2023年科技活动周、常德市科普讲解大赛等群众性科普活动,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协调发展。积极组织符合标准的相关单位和机构申报省、市级科普基地,充分发挥科普基地普及和传播科学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持续运营推广科技担保贷、知识价值信用贷,为创新主体提供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全面推行知识价值信用贷,扩充知识价值信用贷风险补偿池,力争实现区县全覆盖,优化放贷流程,出台风险防控政策,动态选优合作银行,确保全年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大幅度增长。

(七)着力建强科技创新队伍

一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讲政治作为第一要求,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第一标准,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加强业务培训。组织全市科技管理系统干部培训班,学习先进科技管理理念与经验,为科技系统各级干部厘清工作思路,提升全市科技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引导全市科技工作者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培育科技情怀。三是加强工作协同。加强统筹协调,将干部队伍建设与日常工作调度紧密结合,加快形成多方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切实增强科技干部队伍的工作实效。四是推动“清廉科技”建设。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严的主基调贯穿管党治党和科技工作的全过程,始终保持“赶考”清醒,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


归档时间:2024-03-25
已归档